白堤东起断桥,西迄孤山东南麓的平湖秋月,全长约一公里。它把西湖划分为里湖和外湖。循堤而行,可以充分领略西湖明媚的景物。
如今一提到白堤,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把它和白居易的名字联系在一起,有的人就认为白堤是白居易所筑。其实,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当政以前早已保存了,其时叫白沙堤。它什么时候修筑,什么人主持修建,已无从覆按。可能是沿湖农民为了农田浇灌,疏浚湖泥堆砌而成的。
白居易在《杭州春望》一诗中发问道:“谁开湖寺西南路?草绿裙腰一道斜。”并自注云:“孤山寺路在湖洲中,草绿时望如裙腰”,这证明白堤并不是他修筑的,不然他还用得着问“谁开”吗?
白居易主持杭州政事的3年在唐穆宗长庆年间,比这稍早的元和诗人张祜在《题杭州孤山寺》诗中就有“楼台耸碧岑,一径入湖心”之句。这也可以证明白沙堤在白居易来杭州前确已保存。
要害是白居易在杭任刺史的3年中,勤政爱民,热爱西湖,看到西湖壅塞,人们苦旱,曾发动州民兴筑过一条钱塘湖堤,既隔江水,又使沿湖农田获得浇灌。人民谢谢他,称此堤为“白公堤”。这堤原址在旧钱塘门外石函桥北至余杭门一带,但几经沧桑,堤迹早已泯灭。
白居易在杭州短短的3年中,对杭州人民和西湖爆发了深厚的情感,当他任满离杭时,是那么的依依不舍,叹息“皇恩只许住三年”,“随处转头尽堪恋”。杭州尊长同样也舍不得他离开,在他临走的那天,扶老携幼,拦路洒泪奉酒为他送别。他在《别州民》一诗中,描绘了这感人的情景:
“耆老遮归路,壶浆满别宴,甘棠无一树,那得泪潸然。税重多贫户,农饥足旱田,唯留一湖水,与汝救凶年。”
关于这样一位清廉贤明的“怙恃官”,杭州人民自然感恩感德,永远纪念。因此,除在孤山南麓建立白公祠外,又把白沙堤更名为白堤来纪念他。
白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,就以景物绮丽而著称。据雍正《西湖志》:“白沙堤……自断桥起迤逦经孤山至西泠桥止,径三里余。”包括现在的孤山路。白居易在《钱塘湖春行》一诗中写道: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?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华没马蹄。
最爱湖东行缺乏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